聊聊听力筛查那些事儿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

宝宝出生后2-3天就要参加的第一项考试,医务人员使用听力筛查仪给宝宝进行初筛,结果分为通过和未通过两种。有数据表明,新生儿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的比例在10%左右,但是家长们不用太担心,即使初次筛查未通过,最终被诊断有听力问题的可能性仅为1‰—3‰。

新生儿听力初筛没有通过的原因,比如, 宝宝外耳道有羊水、分泌物、胎脂等或耵聍堵塞;宝宝好动,易哭闹,测试过程中配合不佳;中耳腔内有积液等。

初筛“通过”的宝宝说明其当前听功能基本正常;而“未通过”的宝宝需在生后42天内复筛,大多初筛未通过者复筛均可通过。

如果复筛仍然未通过,那么父母就要引起重视了,需要在宝宝3个月的时候做听力学的诊断性检查,来进一步明确耳聋的性质和程度。并根据听力损伤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

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新生儿的耳朵和听力都非常娇嫩,在日常护理中,家长要预防宝宝感冒,避免使用对听力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宝宝耳朵的清洁护理,日常洗澡或游泳时,避免宝宝耳朵进水引发中耳炎,更不要自行用棉签或其他东西给宝宝掏耳朵,以免伤害到鼓膜。因此家长要继续关注宝宝的听力和语言发育情况,在0-6岁期间应每年给宝宝进行一次听力筛查。其中,6月龄、12月龄、24月龄和36月龄是儿童听力筛查重点年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孩子是否存在听力损失情况,如发现孩子有拍打、抓耳部等动作,或有耳痒、耳流脓等,或对声音反应迟钝,语言发育迟缓、或青少年长期接触娱乐噪声(网吧上网,KTV唱歌等)后出现耳鸣等现象者,建议尽快到医院检查听力。

 

二、为什么要进行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

通过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能够实现:

1、降低传统听力筛查漏检率

根据美国听力学会《儿童听力筛查指南》显示:患有听力损失的9岁儿童中,50%是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所以即便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可能仍会出现听力损失。

2、提高耳聋检测准确度

耳聋基因检测避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准确度>99.9%,且将耳聋的确诊时间提前。

3、提高耳聋检测效率

联合筛查可以使新生儿听力缺陷高危因素的发现比例提高20倍以上。

4、查明迟发性聋与药物性聋风险

解决当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无法检出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相关问题,延缓甚至避免耳聋。

5、避免下一代耳聋发生

指导科学婚育,从源头上预防耳聋出生缺陷的发生。

 

 

文章来源:本站   编辑:超级管理员
打印该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页面顶部